三体网站:www.threebody.com.cn,三体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3|回复: 0

科幻为艺术创作插上翅膀

[复制链接]
马克思 发表于 2022-11-8 19: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田可新 时书琦
眼下,太空题材的文化创作大热。由沈腾、马丽主演的《独行月球》叫好又叫座,截至8月4日,其上映一周票房已经突破14亿元。此前,《流浪地球》已经凭借46.86亿元的成绩位居中国票房影史第5名。据悉,《流浪地球2》已经定档明年春节档,火遍全球的《三体》电视剧版也即将上线……很多人不由感慨,仰望文艺创作的浩渺星空,不再只能看见《星际穿越》《阿凡达》以及复联系列,科幻也能为中国多种类型的艺术创作插上翅膀,实现星际漫步。
科技与文化的自信
在今年的七夕,人们还收到了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成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太空传来的祝福。这是浪漫文化与发达科技的一次美妙碰撞,也最精妙地展示了中国人书写太空文化的优雅姿态。从“祝融”探火,到“羲和”逐日,从“天和”遨游太空到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当下太空文化创作大热,归结于近年来我国在太空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国人对太空文化的热情不断被激发,我们也有底气去表达中国人对外太空文明、宇宙、星空的了解和想象。在此基础上,以太空为题材的各类作品大量地、不断地涌现,是国人对祖国科技进步的自信,对文化繁荣的自信。”文化学者禚星子说。
“从创作的角度讲,人类对于宇宙星空的热爱是永远的,为太空探索的不断进展提供了太空题材文艺创作的有利条件”,省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济南市作协副主席徐清源认为,太空文化涵盖了人类已知的所有艺术门类,这个题材是畅销又常销的,永远不会衰退,如今已经有更多人把研究方向瞄准了太空文化,这将是下一个文艺创作的绝对蓝海。
目前,我国以太空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发展起来,并取得一定成就。而在电影创作上,涉及太空题材的往往都是大制作。有业内人士表示,高科技例如3D、AR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深入加持,令影视作品的镜头语言变得真实立体,比如《流浪地球》中,就用了全CG镜头将上海砌入冰墙。影片还专门成立了UI组,负责偏重所有仪表和显示屏交互界面的设计。为了提高真实感,让屏幕反射在演员上的面光和眼神互动更加逼真,剧组全程坚持实景UI拍摄。即便是在《独行月球》这个搞笑片中,观众捧着科幻的“碗”,吃着喜剧的“饭”,依然能够激发对人性的思考。从这个角度说,太空题材的文化创作是深刻的、脚踏实地的。
基础必须是坚实、扎实的物理科学知识体系
如此说来,太空文艺创作决不能简单止于虚构创作。徐清源认为,太空文学的创作者应该担负文学艺术陶冶情操、增长智慧的使命,目前受到读者好评的中外一系列太空主题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建立在作家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基础上的。“现在某些不够严谨的科幻作品对大众造成了一定的误导,比如所谓的‘软科幻’小说,他们把科学和幻想联系起来,构成了世界末日、灭世风暴等话题,只会让太空文化创作误入歧途,以为惊悚、恐怖就是主流。去表现太空的瑰丽壮美,其实也是很吸引人的做法,未必一定要反复推崇毁灭主题。好的太空文艺作品,应该给人美的享受。相关创作,应当最终落脚到我们对太空的研究到底有多深、多广,我们的太空文化逻辑是不是站得住脚,构架体系是不是符合科学主流价值观。”他说。
“而且,太空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坚实、扎实的物理科学知识体系,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两者有天壤之别。未来可以将宇宙科学家、宇航员、作家、艺术家放在同一个领域去充分沟通,以物理科学为车轮,以艺术家的想象为飞翼,创造出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求的正能量作品。”徐清源表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家参与科幻作品创作此前已有先例。很多太空科技领域的研究专家在科幻文学创作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创作受到广泛认可。比如,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卡尔·萨根就创作了长篇科幻小说《接触》,讲述了距离地球26光年的织女星向地球发来电波信号,女科学家艾莉等人乘坐飞行器,追随电波穿越黑洞探访外太空的故事。这部经典之作曾连续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拍摄成好莱坞大片。针对这类现象,在一场相关主题的研讨会上,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表示,“科学家的科幻未来主义常常隐含对科学创造力未能充分发挥或对科学主张未能得到公正评价的遗憾,传达了对科学事业的热情,承载了这一事业更好服务于社会和青少年的愿望。”基于此,我们也可以认为,优秀的太空文学作品创作有着其他题材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其创作难度大、周期长,呼唤丰富的知识储备,强大的想象力和严谨而富有说服力的写作。一旦一个好作品形成,就是有标志意义的,可以成为人类思考未来的先声。
形成“太空生活说明书”
当下太空文化本身的独特魅力使得以此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文旅活动广受欢迎。有数据统计,94.4%的受访者对航天旅游感兴趣。50.5%的旅行者购买过航天文创产品。探查特殊地理风貌、体验航天员生活,研学旅行、影视打卡,成为旅行者“太空文化主题游”的几大主要动机。但另一数据表明,只有15.6%的受访者曾接触过相关主题的项目。由此可见,这一业态的发展潜力巨大。
为迎合这样的需求,航天旅游业也成为旅游业中重要的类型。像文昌航天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科学技术馆已经成为同类中的大热项目。为观看神舟飞船发射,发射场周边酒店客满已是常态。
如今,甘肃金昌市的火星1号基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地理风貌独特,有建设航天旅游体验基地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数档航天相关电影、综艺节目《挑战吧!太空》等均是在这里录制。据了解,为保证游客有更加真实的体验,基地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与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指导建设,确保了航天旅游基地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而诸如此类有价值的太空文化活动,必然会获得广泛关注,受到消费者的支持。
不过,一位文旅专家坦言,在太空题材上做文章的产品,目前仍参差不齐。业内不乏一些蹭热度的贴牌活动。有些文创及线下推广活动脑洞大开,形式精致但内涵不足。平面式介绍多、沉浸式体验少,周边纪念品大多是摆件挂件,缺乏能吸引青少年进一步探寻的有趣内容。开发这类项目,除了精美好看,怎样持续有用、有质,将是一个重要课题。以“嫦娥”为名的探月工程,以“天问”命名的火星探测工程,就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元素,体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中国特色。根植于传统文化,将这些元素融入太空文化周边设计,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太空文化活动的新创意,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这位专家建议,“每个地区的太空文化创作、宣传都是一盘棋,要具有国际意识和前瞻性。我们的创作要着眼于全球视野,不仅仅填补国内空白,更应该在国际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突破。中国古典神话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是中国人独有的资源禀赋。要从这种独特性上,去构建崭新而合理的宇宙观,也就是‘华夏宇宙’,毕竟中国祖先记录了很多‘不可解现象’,去研究、论述这些现象成因的过程,就能激发创作的想象力和空间,形成独特的中国现象,影响并最终主导太空文化的主潮流。当然,这需要中文使用者们团结有序地去推动发展,而不是各自为营。在这其中,发展‘太空小镇’这样的娱乐综合体、主题公园、特色房地产项目,也值得大力推广。它们把太空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拉近太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我们也要对太空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存在的挑战有一个正确的预判。太空文化存在着潜在的发展空间,也势必要面临一系列挑战。为此,最先要做的是加大推广力度,丰富太空知识的传播方式,促进太空文化进校园,开展多种太空科技体验活动,培养青少年对于探索太空的兴趣。“现在很多科普协会在做这样的课题,知识严谨、形式多样,唯有把这个基础工作做好了,后续发展才会稳固。因为太空文化不应该仅仅止步于娱乐、游戏、消磨时间的范畴,而是要更进一步,对人类的未来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要有超强的前瞻性,形成‘太空生活说明书’之类的巨大作用。希望将来在国际范围内每季度甚至每周,都能有一个涵盖了物理科学和太空探索相结合的文化普及产品,让全民了解太空距离我们还有多远,让全民参与太空文化的建设。”徐清源说。
科幻文学的影响不仅是面向未来的,更是影响着现在的世界。中国的科幻刚起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而科幻文学的填充和实现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对此你怎么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体网站:www.threebody.com.cn,三体社区

GMT+8, 2024-12-27 10:55 , Processed in 0.04335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